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2:25 点击次数:180
昨天新疆喀什迎来了一场特殊的首映式——根据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《大改水》正式亮相。这部耗时两年打磨的作品,不仅是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的巨制,更是一部凝聚了导演张进战艺术理想与人文关怀的边疆史诗。
《大改水》 首映式现场
《大改水》 首映式现场
一、张进战:从“大场面导演”到“边疆叙事者”
提起张进战,影迷们总会联想到《赤壁》《英雄》《投名状》等鸿篇巨制中恢弘的战争场景。这位与陈凯歌、张艺谋、李安等国际名导合作过的“大场面执行导演”,曾以精准调度千军万马的镜头语言闻名中外。然而在《大改水》中,他却将镜头转向了帕米尔高原的盐碱地与慕士塔格峰的冰雪,用质朴的叙事讲述了一段“改天换水”的民生壮举。
展开剩余77%导演张进战
张进战与袁莉拍摄电视剧《大校女儿》
《大改水》杀青照
“真正有震撼力的还是大改水本身。”张进战坦言,当他深入伽师县采风时,被当地百姓对“一碗甜水”的渴望深深触动。为了还原这段历史,他修改剧本十余稿,甚至放弃商业化叙事套路,选择以两代水利人的坚守为主线,用艺术化的群像塑造致敬每一位平凡英雄。
张国荣与张进战导演
二、《大改水》:真实与光影交织的边疆叙事
1. 真实背景:从“苦咸水”到“生命线”
伽师县,这座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小城,曾因地质结构复杂而长期被“涝坝水”“苦咸水”困扰。2019年,仍有1.53万人饮水不达标。2020年,总投资17.49亿元的饮水工程启动,1827公里的管线将慕士塔格峰的冰雪融水引入千家万户,彻底终结了伽师人“靠天喝水”的历史。
2. 艺术升华:两代人的热血与传承
影片主人公英捷(巩峥饰)的原型,是已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刘虎。这位身患肺癌仍坚守一线的水利局长,用生命诠释了“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”的誓言。张进战通过两代水利人的故事线——从凿井取水到科学引水——既展现了科技攻坚的艰辛,也刻画了薪火相传的精神传承。
3. 拍摄纪实:在盐碱地上“复刻历史”
剧组选择在伽师县实地取景,40℃高温下的盐碱地、帕米尔高原的狂风,让演员们亲身体验到建设者的不易。饰演技术负责人的高二学生吾米提·阿布来则,甚至在片场遇到原型人物赵庆厂长时激动鞠躬——这种戏内外的情感共振,成为影片真实感的来源。
三、文化润疆:一部电影的深层价值
《大改水》的诞生,是广东援疆“文化润疆”战略的缩影。影片中,80%的援疆资金投入民生领域的细节,呼应了现实中的政策导向;而维吾尔族村民与汉族建设者携手挖渠的场景,则具象化了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的深刻主题。
正如喀什地委宣传部部长窦雪梅所言,这部电影“不仅是光影艺术,更是一份对历史的致敬”。它让观众看到:在脱贫攻坚的宏图里,既有改水工程的钢筋铁骨,也有基层干部“敢教日月换新天”的热血;既有边疆百姓的质朴笑容,也有粤新两地跨越万里的深情。
《大改水》 工作照
《大改水》开机式
光影长河中的时代印记
张进战用《大改水》完成了一次创作转型——从商业大片的视觉奇观,转向扎根泥土的现实主义表达。这部电影不仅记录了新疆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的壮举,更以艺术的力量让世界看见: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,每一个平凡个体的奋斗,都在书写着不朽的史诗。
当银幕上清冽的雪水终于流入伽师县的村庄,银幕外的观众也读懂了“大改水”背后的深意:这既是边疆发展的里程碑,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。
发布于:陕西省